【計劃專題】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2024-12-03
計畫名稱: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撰文者:陳柏良
在我國文化資產中,「古蹟」與「歷史建築」的工作流程因歷經長時間、大量的操作,因此整體上較有經驗與制度。制度上簡要來說,這類型文化資產經指定或登錄後,便需要依文資法進行「修復計畫」或「再利用計畫」,該計畫通過後,才能依序再進行「修復設計」、「修復工程」,最後始得以進入「再利用營運」的「日常管理維護」階段。
文資法中的「修復計畫」與「再利用計畫」差異並不大,「再利用計畫」會增加數項後續變更使用的討論要求。而絕大多數的機關會基於保險的心態,而以「修復『及』再利用計畫」作為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的開端;這類型的計畫也是各大學相關研究室最常參與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類型之一。
既然「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在文資法的設定中,是作為「文化資產修復」的開端與基準,計畫的重心便與「修復實務」息息相關。詳實的建築測繪,一直都是這類計畫的重點核心,也因此執行工作的人員,通常都需要具備建築圖學的能力,並在現場與電腦間不斷來回校正。另一個重要的前端的工作是「歷史調查」,這是因為「修復」需要面對許多時代痕跡的取捨,也需要釐清建築真正需要保存的部位為何。
雖然上述兩種工作的核心,看似只需要勉強滿足「修復工程」就可以了,但是正如開頭所說的,此一工作流程因為已經具有豐厚的經驗與制度,因此一份「好的修復及再利用計畫」不再僅是最低標準工程的前置準備。以調查測繪的圖面為例,需要測繪的面向應該要比過去充實與詳細外,也需要考慮是否要引入3D掃描、立體建模、歷史樣貌的分析繪製,用來確認更多的修復細節。而歷史調查也並非僅針對空間的變遷,而是需要考慮所有權人、家族、機關、政策、產業等歷史沿革,調查人員也需要熟悉過往當地大區域的環境樣貌,包含都市與鄉鎮發展、災害與重建、各時期流行的建築材料、歷來的維修慣習與技術等與建築工程史相關的知識。隨之而來的還有充滿技術的知識,如木質材料分析調查、無機建材的檢測分析、既有工法分析、現場損壞調查與分析、結構分析等。專案人員很重要的工作是,必須藉由蒐集這些資訊,進而整合並協調成為一個「可行的」修復原則。
什麼是「可行的修復原則」?從另一側的視角來看,由於「修復後」的目的多半與「再利用」相關,如何可持續性的保存與運用這些文化資產,也是此類計畫需要預先衡量的。在部分個案中,專案人員也需要理解所有權人或機關的管理慣習、經費來源與政策方向、當地與全社會的文化消費能力,進而擬定初步可行的行政建議。也可能會因應社會大眾的期盼,概略的規劃正確文化資產知識的推廣教育機制,包含手冊的文案、紀錄片製作的素材蒐集或初步的拍攝規劃…。
在這些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整合過程中,也需要留意計畫執行的期程、經費;甚至包含兼任人員的管理、協力廠商的協調、人才培育等行政流程…這大概都會是一位優質的「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專案工作者所會涉獵到的知識、經驗與能力。研究室目前在各單位參與文資修復工作的畢業生們,因為考量專案工作者非常需要活用「經驗」,為了協助彼此快速累積相關案例,近來自行籌組學習會,定期針對文資實務工作討論,持續學習、交流工作心得;也是目前本研究室參與協力的事項之一。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