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計畫專題】111-112年魯凱族好茶舊社管理維護計畫

2023-12-11

作者:Manenge Mabalriu 麥玟林

計畫介紹:
此計畫是由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委託北藝大建文所許勝發老師主持,環太社區設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芳正老師為協同主持人。而計畫執行人員另有兩位兼任助理,長期於好茶舊社作業紀錄與監工的助理為謝秉佑負責,而我負責的則是行政事務與溝通窗口。
計畫目的主要是以好茶舊社指定範圍(保存區)內且包含修繕完善之石板屋古蹟本體及整體聚落作為維護對象,而此所傳遞的目的是能夠維持舊社文化資產價值之型態,達到維持石板屋完善狀態。實施為期十個月,工班成員為計畫主持人與助理召集,主要是以保養、檢測、維修、清理及紀錄為主要工作項目,從古道到聚落,從道路到石板屋,從實地工作紀錄再到行政作業,十個月透過老師、助理、工班協力合作,共同完成。

計畫實施過程:
計畫主要以山上紀錄與山下彙整及提報,互相傳遞資訊的方式作業。秉佑助理主要負責的是帶領工班成員進行實地操作及監工。十個月中的工作除了檢測與保養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每月都會進行的「聚落環境清理」項目,重點維持聚落乾淨整潔,良好通風。而每月工作進度完成,秉佑助理就會將工作內容及時程整理交給我,而我主要的工作就是進行每個月的月報製作及將其呈報給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除此之外,各項工作的核銷、公文等也是由我處理。


計畫困難:
好茶舊社石板屋於1991指定為國定古蹟,長期受到關注與討論,但石板屋卻也隨著時間在退化、坍塌,這些年除了個人自主修建以外,2016年納入世界建築文物守護計畫名單後進而受到公部門的協助,將好茶舊社石板屋重新建蓋起來。只不過,石板屋蓋回去了,長期的維護與管理也成了其中行動,因此這個計畫最重要的就是以保護完善重建的石板屋及讓聚落保持乾淨整潔。不過,在工作過程中,雨季就是最難應付的困難之一。不僅僅會延宕工作期程,我們也很難預測雨何時會停。例如本來整理好的地方,就會再次因為下雨變得雜亂不堪,而不在山上的那段日子裡,原本砍除掉的草叢,也會再次生長起來。

另外引起我思考的更是,起初開始這份計畫時,我幾乎都是坐在辦公桌前,唯有透過照片與文字記錄,才得以知曉這個月的工班進度,其中有沒有發生了什麼事,有沒有人受傷等。直到今年九月中,有機會和甫晏學姊以及秉佑助理前往好茶舊社,記得那是場痛苦的路程。那一趟我們從阿禮部落出發,上坡大約走了海拔500公尺,而下坡走了約海拔1000公尺,尤其下坡的路程令我的腳疼痛不已,最後甚至是用爬的在前進。直到終於走進了部落,經過我的家,短暫的歇息一會,我的淚水偷偷地在眼眶打轉:「umu, kaingu我回來了。」這趟疲憊的路我幾乎就是靠著「回家」的意志力撐著,走到我家也就差不多快走完,因為我們這幾天要寄宿的家屋,就在我家的下方,那時看到工班的ina, ama們笑著呼喊我的名字,和我說辛苦了,差點大哭失聲:「回家真不容易!」

真實到了部落後,幾天與工班們相處,了解過去的計畫,也了解當下的狀況,我才深刻體會到這些年來有多麼不容易。好茶舊社資產的重建與維護,不只是路程不易,還有進行工作時,突如其來的毒蛇、毒蟲等都是都無法知曉的危險。那些徹夜長談的笑容背後藏著的不只是表面上的困難,還有很多複雜難以解決的問題。一天晚上的談話中,李瑞珍ina(好茶族人,工班成員)輕輕地告訴我說:「女兒啊,我們都老了,有一天會沒有力氣。」這句話我直到現在都深深記在心裡,也意識到現在願意上山維護聚落的這一群人若都倒下了,還有人能做嗎? 這一整期作業完成之後的日子,雨仍然會下,草仍然會長,樹木仍然會倒,時間仍然流失,人仍然不在那裡,聚落也仍然會漸漸再次回到雜草叢生,孤寂淒涼的樣態,這樣循環的狀態下,維護聚落及古蹟,在下一個階段,又是該如何進行。

反思與心得:
一開始,知道要接受這份計畫時,我不免有很多的緊張和焦慮。第一,處理繁雜行政的文書工作,關於核銷與製作工作報表、公文、契約等,都是我從來沒有的經驗。在這一年裡,感謝勝發老師及研究室助理與學姊學弟的協助,在這些工作上,學到了很多行政的知識,也讓我體驗到另一方面的困難。

例如,身為窗口的我,應該如何與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溝通,以達到效益。很多的狀況、問題即使是我沒有遇過,卻必須要自己想方法,自己去面對,成為好的溝通者,畢竟這份工作不是只有我一個助理,在行政作業上也要成為秉佑的好夥伴,他長期於舊社工作,很多的不方便與辛苦,因此若臨時需要幫助或者緊急事件(例如受傷等意外),我身為行政執行者,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又應該如何處理?這份計畫的行政工作,是我難得可貴的經驗,我從未覺得自己有這麼大的能耐完成如此的計畫,感謝勝發老師在過程中所有的教導、鼓勵與反饋,讓我即使是執行繁雜的行政作業,也能有所反思與檢討,感謝老師給予這份機會。

第二,我自己身為好茶族人,我在這個工作中的角色該如何轉換,在思考時又該以什麼角度。

在好茶舊社工作紀錄的那五天,我幾乎都會走到我能走到的最高處,很喜歡站在那兒往下看部落,煙霧迷漫,山頂環繞,好茶舊社就像座神秘的小島,很美麗。即使承載了無數年頭的苦與難,但那些斷壁殘垣、垮掉的石頭下,就算已看不見它的完整,卻也讓我感動,因為那裡曾經是某個人的家,是童年,是青春,是記憶,也是永遠。好茶部落自1980年代遷村後,遭遇無數風災,幾度遷移,可歷史走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好茶舊社它卻還在,它從未消失。因此,我不禁思考在當今社會維護一個舊聚落的完整及保持古蹟完善是一項非常大的功課,不是三言兩語,不是短短幾年就能達成。因此,接下來文化資產保存能起的作用還有什麼,在延續的建構上,我們還能做的又是什麼?

最後,感謝ama、ina們這十個月為舊好茶出心出力,我們才能夠順利完成工作,心中很多感動,感恩。


※註解
umu:霧台魯凱語,外公、爺爺。通常也稱男性年長者。
kaingu:霧台魯凱語,外婆、奶奶。通常也稱女性年長者。
ina:霧台魯凱語,母親;女性長輩(阿姨、伯母等)。
ama:霧台魯凱語,父親;男性長輩(叔叔、伯父等)。




圖1:執行維護的工班成員。
(上排左至右:林鈺蘭、邱俊弘、洪明裕、杜寒菘、徐偉明、謝秉佑)
(下排左至右:安正光、蔡信吾、李瑞珍、萬進三)
(未在圖中的成員:杜冬振、鄭冬振)



圖2:田野調查:訪談李瑞珍ina關於好茶部落歷史。



圖3:Kulasilri Aruladenge(林添增)家屋:我的家。


圖4:自己的家自己定位!(使用GPS定位系統)



圖5:舊好茶測繪、定位小組(左:江甫晏學姊、右:謝秉佑助理)



圖6:工作紀錄:認真的ina、ama們。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