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會承
學歷:
私立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 1971-1976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1976-1978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哲學博士(Ph.D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989-1993
經歷:
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1980-1985
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1980-1984
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1985-1994
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所兼任副教授 1986-1989
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所及室內設計系所合聘專任副教授 1994-1995
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4-1995
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所及室內設計系所合聘專任教授 1995-1997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1995-1999
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所及室內設計系所合聘專任教授兼建築系主任 1997-1999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兼總務長 1999-2002.1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 1999-2002.2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2.8-2006.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專任教授2002.8-2011.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籌備處召集人 2005.-2006.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務長2006.8-2007.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2004.8-2009.7、2012.8-2015.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2011.8-2014.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2015.8-2016.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 2011.8-2017.1
基隆市及桃園縣文化諮詢委員 1996-
內政部古蹟評鑑委員 1994-2005
行政院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諮詢委員 1996-
行政院研考會古蹟評鑑委員 1996-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創業貸款審查委員 1997-1998
建築學會學術委員 1997-
省政府文化處諮詢委員 1998-1999
全國美展籌備委員會委員 1998-
行政院文建會珍貴動產及不動產委員 1999-
行政院文建會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傳統工藝諮詢委員 1998-2000
九二一文化資產搶救小組總召集人 1999-2000
行政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推動小組委員 2000-2001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文化資產督導小組委員 2000-
國科會人文處藝術學門複審委員 200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審查委員 2001-
行政院文建會文資中心古蹟保存研究諮詢委員 1998-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視窗》編輯顧問 2001-
中央研究院臺研所《臺灣史研究》編輯委員 2001-2003 2008-2009
行政院文建會文資中心歷史建築復建諮詢委員 2001-
行政院文建會震災重建區歷史建築修復輔導小組委員 2001-
教育部科技大學評鑑委員 2001
教育部公費博士後留學考試審查委員2001
內政部古蹟修復工程採購辦法勞務主持人資格審核小組委員 2002.1-2005
行政院文資法修法諮詢委員2002-2004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白皮書編撰委員2003
教育部台南藝術學院、中原大學校務評鑑委員2003
台北縣政府都市設計審議委員2002-2003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性資產小組委員2004-
行政院文建會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2004-
《設計學報》(中原大學)編輯委員2004-
《藝術評論》(台北藝大)編輯委員會召集人2003-2004
《文資學報》(台北藝大)編輯委員會召集人2004-2007
《博物館研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編輯委員 2005-
行政院文建會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審議委員會委員第一屆2005-2007
行政院文建會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審議委員會委員第二屆2008-2009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委員2005-
基隆市暫定古蹟審議委員會委員2005-2007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景觀、建築與設計學門」規劃委員2005-2006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發展諮詢委員2006-
金門技術學院諮詢顧問2005-
澎湖縣景觀總顧問2005-
行政院文建會「台灣大百科網路版:建築類」計畫推動委員會召集人2005-
行政院文建會維護安地瓜古城專案小組 2005-
安地瓜文化遺產維護工作小組顧問 2006-
行政院文建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文化資產保存」諮詢委員(北區)2006-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審議委員會委員2008-2009
國科會工程處土木水利學門複審委員 2008-
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審查委員2008-
行政院文建會「台灣大百科」建築類及文化資產類撰述委員 2007-
教育部「人文教育革新計畫」「人文領域人才培育國際交流計畫」審查委員2008-
著作:
- 1979《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曾收于《臺灣文獻》31(3):144-164;31(4):99-131)
- 1984《臺灣傳統民居建築之二──摘星山莊》(協同著作)。臺北:臺北市建築師公會
- 1984《先秦時期中國居住建築》。臺北:六合出版社
- 1987《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 1993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s of the P'eng-hu Archipelago Taiwa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Ph.D Thesis,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1999《桃園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主編)。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 1999《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講習會文集》(主編)。臺北:內政部。
- 2000《鹿港鎮誌‧地理篇》(第二章市街發展部分)。鹿港:鹿港鎮公所。
- 2004《台灣文化事典》(編輯委員及撰稿)。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 2005《台灣建築語典》(第二期)。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5《淡水紅毛城修復》(協同)。臺北:臺北縣政府。
- 2006《2005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6《台灣建築語典》(第三期)。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6《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 2007《2006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7《台灣建築語典》(第四期)。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7《文化資產詮釋:第三階段人才培育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文建會。
- 2008《2007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臺中:文資總處。
- 2009《2008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中:文資總處。
- 2009《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一區)專業服務中心》成果報告書。
- 201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北:遠流。
委託研究:
- 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協同研究,由漢寶德教授主持)。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 1981《鹿港古風貌維護區之研究》(協同研究,由漢寶德教授主持)。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 1981《南投縣魚池鄉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協同研究)。南投:南投縣政府
- 1983《嘉義吳鳳鄉達邦曹族文化村規畫報告》(協同研究)。嘉義:達邦文化村莊野秋先生
- 1984《桃園縣勞工休憩中心規畫報告》(協同研究)。桃園:桃園縣政府
- 1986《桃園大溪李舉人宅調查、研究、修復計畫》。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系
- 1986《新竹金山寺調查、研究、修復計畫》。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系
- 1986《臺中張廖家廟調查、研究、修復計畫》。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系
- 1989《三峽、大溪、老湖口老街街屋立面調查、測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5《桃園之陂塘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 1996《桃園縣藝文資源資料調查工作計畫》。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 1996《藝文資源調查作業手冊(傳統建築及傳統聚落)》(協同主持人)。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7《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先期規畫)》(協同主持人)。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 1996-97《澎湖望安島六聚落空間與形式之建構》。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 1998《基隆藝術文化長期發展計畫》。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1998《高鐵新竹站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部分)。臺北:高鐵局。
- 1999《澎湖的產業建築》。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 1999〈聚落篇〉、〈建築篇〉《澎湖縣鄉土史料蒐集及研究計畫》。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 1999《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協同主持人)。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 1999《基隆市傳統建築調查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2000《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客家傳統建築特色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高鐵局
- 2000《桃園縣古蹟維護管理》(協同主持人)。桃園:桃園縣政府
- 2000《臺灣園林資料彙編》。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 2000《基隆砲臺展示及模型製作》。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2000《(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歷史建築初勘報告書》(合編)。臺北:文建會文資中心。
- 2000《(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歷史建築複勘報告書》(上、下)(主編)。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 2000《(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歷史建築修護範例報告書》(主編)。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 2000《(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紀要》(主編)。 臺北:文 化建設委員會。
- 2001《五口通商後台灣洋式建築史料彙整》。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 2001《彰化縣鹿港古蹟保存區丁家大宅調查研究》。彰化:彰化縣政府
- 2002《石岡彩繪師傅研究》。竹北:新竹縣政府
- 2002《直轄市定古蹟草山御賓館實測紀錄》。臺北:臺北市政府
- 2002《澎湖縣歷史建築清查》第一期。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2002《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
- 2002《新竹縣北埔姜氏家廟彩繪紀錄》。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 2002《澎湖縣歷史建築清查第二期》。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2003《2002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
- 2003《臺灣建築史研究回顧》。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 2004《歷史建築資料庫內容架構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 2004《2003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4《台灣文化事典》(編輯委員及撰稿)。臺北: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 2004-2005《台灣建築語典》(第一期、第二期)(主編)。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5《2005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5《淡水紅毛城修復》(協同)。臺北:臺北縣政府
- 2006《台灣建築語典》(第三期)。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6《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 2006《亞太藝術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2003、2005)主編。臺北:台北藝大
- 2007《2006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7《台灣建築語典》(第四期)。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7《文化資產詮釋:第三階段人才培育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文建會。
- 2008《2007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9《2008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南: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9《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一區)專業服務中心》成果報告書。
- 2010《2009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中:文資總處。
- 2010《2010東亞都市與建築保存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主編。臺南:台灣建築史學會。
- 2011《2010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中:文資總處。
- 2012《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中:文資總處。
- 2013《保存的軌跡: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機制》研討會。臺中:文資局。
- 2013《王保原剪黏製作技法專書》。臺南: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論文:
- 1979〈郭厝——一個古老的漁村聚落〉《建築師》(9):28-33、(10):33-36、(11):10-15
- 1980(1983)〈泉州街——一個古老的船行區〉《成大建築》(17):15-20、(20):3-20
- 1980〈望安島聚落的形成、發展及住屋〉《建築師》(9):53-61
- 1981〈先周建築二題〉《建築學刊》(4):18-39
- 1982〈望安中社〉(與胥直強、徐思潔合著)《建築師》(1):42-48、(2):26-35
- 1983〈先秦時期中國居住建築〉(一)《建築師》(4):49-59;(7):41-49
- 1983〈本省古蹟及維護工作的三個問題〉《建築師》(7):29-31
- 1983〈馬興益源大厝〉《雄獅美術》(6):143-151
- 1983〈先秦時期中國干闌式建築〉《臺大建築與城鄉學報》2(1):45-70
- 1984〈現代中國建築形象的雜思〉《建築學刊》(6):1-4
- 1984〈臺灣傳統建築臺中類型之特質〉《將作》(25):8-17
- 1984〈紅樓夢中建築與園林的另一個想像復原案〉《傳統建築研討會專輯》:30-40,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1985〈象徵──解析傳統建築的一個嘗試性途徑〉《建築學刊》(7):17-24
- 1985〈中國建築的裝飾與裝修〉《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8):24-27
- 1985〈對中國建築史的期望與雜思〉《建築師》(6):38-39
- 1985〈中國建築建築藝術源流〉(pp.12-43)、〈新石器時代陜西西安半坡村〉(pp.30-33)、 〈商朝偃師二里頭宮殿〉(pp.34-37) 、〈商朝安陽小屯殷墟〉(pp.38-41)、〈西周初期湖北圻春毛家嘴干闌式建築〉(pp.42-45)、〈西周時期陜西歧山鳳雛宮殿〉(pp.46-51) 、〈宋朝清明上河圖〉(pp.86- 95)、〈清朝榮寧宅第‧大觀園〉(pp.124-133),收于《中國傳統建築之美特展專刊》,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1986〈中國墓葬建築大綱〉《將作》(27):49-58
- 1987〈鹿港〉(pp.34-35)、〈望安鄉中社村〉(pp.36-37)、〈大溪鎮〉(pp.38-39)、〈三峽〉(pp.40-41)、〈北埔〉(pp.42-43) 、〈金廣福公館與天水堂〉(pp.89-90)、〈秀水馬興村益源大厝〉(pp.91-92), 收于《臺灣史蹟圖集》,高雄: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 1987〈從聚落的歷史發展反省現行的都市計畫——以臺中西屯為例〉,收于《都市發展與文化傳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5):1-38 中壢:德國DARMSTADT大學及中原大學建築系
- 1989〈中國城市的內部規畫〉《將作》(30):37-56
- 1989〈望安中社村的實質環境〉《澎湖開拓史學術研討會實錄》:185-213,馬公: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 1989〈五溝水實質環境之形成與結構〉(與邱永章合著)《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9,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 1990〈臺灣傳統家屋中的儀式行為及其間所隱含的家屋理念與空間觀〉,收于《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101-137,臺中:東海大學
- 1991〈從儀式行為看臺灣傳統建築的意義及空間觀念〉,收于《歷史文化與臺灣》(三):145-166,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本文原刊登於《臺灣風物》39(2):141-166)
- 1991 The Spatial Notions of the Han People(unpublished thesis in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1992 The Original Motiv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unpublished thesis in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1992〈臺灣村鎮人為環境研究內容的回顧與檢討〉,收于《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853-88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 1994〈馬公市街空間組織變遷大綱〉《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二):97-125。臺中:東海大學。轉載於澎湖縣立文化中心編《媽宮「街內」今昔學術 研討會專輯》, 1995:74-122。馬公: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 1994〈澎湖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上)《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4:1-36。臺南:成功大學。
- 1995〈澎湖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下)《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5:1-44。臺南:成功大學。
- 1995〈漢民族空間模型之建立概說〉,收于《賀陳詞教授紀念論文集》:89-117。臺中:東海大學。
- 1995〈澎湖村莊空間組織的研究架構〉,收于《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139-171。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 1996〈由社區的本質看社區總體營造〉,收于《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1995,3,1)。
- 1996〈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53-132。
- 1998〈臺灣的荷西殖民建築〉《臺灣史蹟研習會講義彙編》頁399-454(臺北文獻會)。
- 1998〈史料中所見的臺灣平埔族建築〉《中原大學設計學報》1:1-25。
- 1999〈澎湖的砲臺〉《咾古石》15:2-30。
- 1999〈澎湖社里的領域〉,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41-96。
- 2000〈震災文化資產搶救工作中學界的定位〉《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工作國際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頁44-58。
- 2000〈九二一文化資產搶救小組簡介〉《地震文化財:阪神淡路大震災5周年與臺灣大地震》論文集(日本神戶大學)。
- 2000〈澎湖傳統建築分類體系芻議〉《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
- 2000〈臺灣傳統漢人村莊的領域界定〉《亞太傳統藝術論壇》論文集(國立藝術學院)。
- 2000〈臺灣的荷西殖民建築〉「十七世紀臺灣之中荷文化遺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2000〈歷史建築保存與再生倫理〉《留下我們的記憶空間:歷史建築保存與再生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 2000〈臺灣現今文化資產保存的問題:九二一災後的觀察〉《地震災後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 2000〈台灣傳統漢式建築的裝飾與裝修〉《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72-92。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2000〈台灣建築的歷史源流〉《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14-46。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2001〈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北投溫泉博物館館刊》1:60-72。
- 2001〈九二一文化資產搶究的回顧與檢討〉《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 2001〈臺灣建築史之建構:七個文化期與五個面向〉《臺灣文獻》55(3):231-280。
- 2002〈臺灣傳統漢人村莊的領域界定〉《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1-8。
- 2002〈澎湖建築與聚落研究的回顧〉《澎湖研究第一屆研討會論文集》頁18-29(澎湖縣文化局)。
- 2003〈臺灣建築資料體系建構之再思考〉《台灣傳統建築文化研討會》(出版中)。
- 2003〈台灣古蹟保存體制的變遷〉《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輯》頁159-173 (台南文資中心籌備處)。
- 2003〈東南亞地區在建築史上的三次共同經驗:一個區域建築史研究體系建構的初探〉《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學術研討會)》(出版中)。
- 2003〈台灣清末洋式建築研究(一)〉《藝術評論》13:15-94。
- 2004〈台灣清末洋式建築研究(二)〉《藝術評論》(出版中)。
- .2004〈澎湖聚落研究〉《澎荷初會四百週年》13-30。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 2005〈台灣建築史的體系〉輔大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宗教、建築與本地化』學術研討會」
- 2005〈古蹟保存精神的展望〉「古蹟保存精神的回顧與展望:林徽因逝世五十週年紀念專題講座」(2005.06.03)
- 2005〈第一章 古蹟的歷史分期與類型〉〈第二章 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及體系〉〈第四章 荷西時期建築〉
- 2005〈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
- 2005〈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歷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2005.05.14)
- 2005〈寺廟建築的安鎮辟邪〉
- 2005〈2005年版「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新思維及新作法〉「文化資產詮釋人才培訓」(2005.10.24)(文建會及法國文化部主辦)
- 2005〈台灣的西式城堡〉「揭開紅毛城四百年歷史‧淡水紅毛城修復暨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41-72。淡水: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2005〈台灣清末洋式建築研究(三)〉《藝術評論》16:257-304。
- 2006〈台灣新舊「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比較〉「2006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p.121-144。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2006〈台灣原住民文化詞典〉
- 2006〈台灣建築〉(大英百科)
- 2006〈台灣建築的歷史發展〉收于史博館《台灣史十一講》:122-137。
- 2007〈基隆會是一個偉大的城市〉《文化開傳》
- 2007〈「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台灣漢人厝屋的歷史意義〉《新活水雙月刊》13:14-21(2007.07)
- 2007〈文化的物質價值〉《農訓雜誌 T&D》212:6-7
- 2007〈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關鍵史事〉《新活水雙月刊》14:5-11
- 2007〈「古蹟(古建築類)暨歷史建築類詞彙圖典編撰計畫」的意義、規劃與價值〉《第十屆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論文集》709-722。
- 2008〈聚落生活環境的保存:以澎湖望安中社為例〉文建會
- 2008〈土庫庄的夏天:台灣聚落及古蹟隨筆〉文建會
- 2008〈土庫庄的夏天:台灣聚落及古蹟隨筆〉收于《文資․知築:臺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2008總統府文化臺灣特展專刊)》頁26-37。文建會文資總處。
- 2008〈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制歷程〉《律師雜誌》346:1-15。
- 2008〈聖薩爾瓦多的歷史價值〉《文化開傳》基隆市文化局。
- 2008〈全球視野與在地耕耘〉《文化印記》頁101-103(國家文化總會)
- 2008〈聚落與聚落保存漫談〉(簡秀珍老師)
- 2009〈聚落生活環境的保存:以澎湖望安中社為例〉《台灣歷史文化場域的心體驗》頁23-30。臺中:文建會文資總處。
- 2009〈臺灣的荷西城堡漫談〉收于國立中央無書館臺灣分館編《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二)頁441-479
- 2009〈序:鹿港意樓修復報告書〉
- 2009〈家鄉:心靈深處永遠居住的地方〉序
- 2009〈三峽老街:文化保存與經濟利益雙贏的典範〉序
- 2009〈博物館:建築與文化資產的邂逅〉(劉惠媛老師)
- 2009(簡惠華)〈飛驒古川的觀察與感想〉《日本區域性文化資產》頁15-19。文建會文資總處。
- 2009(簡惠華)〈高山市的觀察與感想〉《日本區域性文化資產》頁20-22。文建會文資總處。
- 2010〈台灣的文化景觀〉《臺灣學》
- 2010〈文化的優雅〉《北縣文化》季刊夏季號
- 2010〈馬祖文化資產保存現況的初步檢討〉《2010馬祖研究:世界遺產與地方保存》頁151-161。馬祖:連 江縣政府。
- 2011〈給未來建築師的一封信〉《台灣建築》186:110-111。
- 2010《斯里蘭卡》《印尼》《寮國》序
- 2011〈古蹟保存〉收于《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下)〉621-654。台北:聯經、政大。
- 2011〈台灣文資法更上一層樓:新版本,新氣象‧新議題〉《博物‧淡水》(1)2011:40-47
- 201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發展的軌跡〉《文化資產保存國際協力專題研討會》論文集。
- 2011〈臺灣的漢式建築〉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臺灣建築多樣性面貌電子書》(中研院史語所)
- 2012〈台灣建築史學史初探〉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建築百年學術之路》學術研討會
- 2012〈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發展〉陳郁秀
- 2012〈借閱「臺灣堡圖」的一點小插曲〉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圖書館與我的故事:國立台灣圖書館更名紀念專輯》
- 2012〈台灣參與聯合國文化保存的困難與機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與聯合國及相關組織」座談會
- 2012〈馬祖的遠景:從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2012馬祖文化年鑑》
- 2013〈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機制與氛圍的形塑〉中研院台史所《戰後台灣歷史的多元鑲嵌與主體創造》學術研討會。
- 2013〈台灣家屋的演變〉台灣圖書館《台灣學通訊》78期:4-7。
- 2013〈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中關鍵事蹟的回顧〉台北藝大《保存的軌跡: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機制》研討會。
- 2013〈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簡史〉收于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文創大觀》48-107。台北:先覺出版
- 2013〈借閱「臺灣堡圖」的一點小插曲〉《我與圖書館的故事:國立台灣圖書館更名紀念專輯》42-43。國立台灣圖書館。
- 2013〈文化保存的理論〉〈台灣文化資產概要〉〈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簡史〉〈法制建置前台灣文化資產的記載〉收于環保署《文化保存教材》
- 2013〈第五章 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保存〉《文化保存》(永續發展教育系列叢書)。國家教育研究院。
- 2014〈台灣聚落的類型與構成〉台灣圖書館《台灣學通訊》79期:4-7。
座談會紀錄及雜文:
- 1978〈清末鹿港街鎮結構〉《中華民國建築學刊〉1:31-36
- 1982「拂拭掉磚瓦上的淚痕──談古蹟的保存」《幼獅月刊》55(5):42-57
- 1985「史料、史實、詮釋──中國建築史教學坐談會」《建築師》11(6):24-37
- 1985〈回顧與前瞻──本省古蹟現況的一點觀察與感想〉《中國時報》1985,8,23
- 1988〈愛護他更要管理他──對古蹟維護的建議〉《幼獅月刊》(426):32-36
- 1989〈中國建築的人文內涵〉《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62(3):54-60
- 1994〈墓園與公園──高雄市十四號公園中陳中和墓園保留問題討論會〉,空間》57:44-52
- 1995〈評介王志鴻、周守真著《臺北縣的舊街》〉《北縣文化》45:82-83
- 1996〈「社區」與文化建設:一場盛會、一個討論、一點反省〉,發表於國立藝術學院編《八十四年度全國文藝季精華錄》
- 1996〈台灣傳統建築與古蹟維護〉,發表於內政部辦「內政部八十五年度古蹟管理維護研習會」(1996,5,29)
- 1997〈自然的花園:現階段文化活動趨勢的另類省思〉,發表於文建會主辦「第二屆全國文化會議第一階段」 北、基、宜、金、馬分區座談(1997,3,18-19)、桃、竹、苗分區座談會(1997,3,25),收于《第二 屆全國文化會議第一階段桃竹苗地區座談會實錄》28-42。
- 1997〈臺灣傳統建築概述〉,發表於內政部辦「內政部八十六年度古蹟管理維護研習會」(1997,5,7)
- 1998〈視覺藝術:建築與室內設計及相關教育措施〉收于《美的心靈》:82-90。臺北:教育廣播電臺
- 1998〈臺灣的傳統村莊〉《中國農村規劃》(印刷中)
- 1998〈澎湖厝〉《西瀛風物》4:1-14
- 1998〈臺灣建築鑑賞:由社會文化角度談臺灣建築的歷史源流〉收于《豐厚生命》:167-176。臺北:國立師大藝術學院
- 1998〈鹿港店〉
- 1998〈基隆的砲臺〉
- 1998〈評施植明〈臺灣企業總部摩天大樓建築意象〉〉收于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臺灣藝術研究 成果發表」
- 1999〈文化資產保存人才培育之淺見〉(師大美術系)
- 1999〈澎湖的村莊聚落〉《大地地理雜誌》131:92-101。
- 2000〈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震災後文化資產保存的一點省思〉《文化視窗》16:4-5。
- 2000 〈漢民族空間模型(SPATIAL MODELS)之建立〉《空間、地域與文化》跨學科座談會
- 2000〈文資法修訂與桃園縣文化資產保存之因應〉《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專31-36(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 2001〈澎湖風櫃尾荷蘭城堡:被遺忘的臺灣第一座西式城堡〉《歷史月刊》147:13-17。《老古石》25:1-
- 2000〈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國際研討會執行小組報告〉《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國際研討會文集》。
- 2000〈九二一文化資產搶救初勘報告序〉《(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歷史建築初勘報告書》(行政院文建會文資中心)
- 2000〈九二一文化資產搶救複勘報告序〉《(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歷史建築複勘報告書》(行政院文建會)
- 2000〈震災地區歷史建築修護範例報告序〉《(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歷史建築修護範例報告書》(行政院文建會)
- 2000〈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紀要序〉《(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紀要》(行政院文建會)
- 2000〈真實與真情〉《關渡藝訊》
- 2000〈古蹟再利用〉(內政部民政司)
- 2000〈古蹟歷史建築緊急搶救危機處理〉「文化機構危機處理座談會」(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 2001〈古蹟保存的體系與流程〉(內政部民政司)「古蹟保存與修護技術學分班」(中國技術學院)
- 2001〈歷史建築保存與都市開發的對話〉「都市開發與歷史建築保存研習會」(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 2001〈文化資產綜論〉「種子教師研習營」(行政院文建會)
- 2001〈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基本理念〉(台北市北投溫泉博物館會)
- 2001〈文資保存中文史工作者的角色與定位〉《文化快遞》
- 2001〈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編輯構想〉《文資中心籌備通訊》
- 2002〈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分類體系之檢討〉《文化視窗》
- 2002〈霧峰林宅的復建:政府宣示保存文化資產決心的指標〉《內政部》
- 2005〈台灣建築史的體系〉收于輔大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宗教、建築與本地化』學術研討會
- 2005〈干闌屋〉〈土台屋〉〈虎尾寮〉
- 2005〈「古蹟保存精神的展望」〉
- 2005〈台灣人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尊重文化!?〉
- 2005〈現代生活中的桃花源〉《傳統藝術》
- 2005〈台灣建築史的體系〉輔大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宗教、建築與本地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5〈第一章 古蹟的歷史分期與類型〉〈第二章 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及體系〉〈第四章 荷西時期建築〉。
- 2005〈寺廟建築的安鎮辟邪〉。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
- 2005〈2005年版「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新思維及新作法〉「文化資產詮釋人才培訓」論文集。(文建會及法國文化部主辦)
- 2005〈台灣的西式城堡〉「揭開紅毛城四百年歷史‧淡水紅毛城修復暨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41-72。淡水: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2005〈台灣清末洋式建築研究(三)〉《藝術評論》16:257-304。
- 2006〈台灣新舊「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比較〉「2006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p.121-144。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2006〈台灣建築的歷史發展〉收于史博館《台灣史十一講》:122-137。
- 2007〈「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台灣漢人厝屋的歷史意義〉《新活水雙月刊》13:14-21(2007.07)收于2008《劃破時空:看見臺灣來時路》207-213(國家文化總會)。
- 2007〈文化的物質價值〉《農訓雜誌 T&D》212:6-7
- 2007〈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關鍵史事〉《新活水雙月刊》14:5-11。收于2008《劃破時空:看見臺灣來時路》200-206(國家文化總會)。
- 2007〈「古蹟(古建築類)暨歷史建築類詞彙圖典編撰計畫」的意義、規劃與價值〉《第十屆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論文集》709-722。
- 2007〈台灣建築總論〉〈台灣文化資產總論〉以及詞條24條《台灣大百科》
- 2008〈土庫庄的夏天:台灣聚落及古蹟隨筆〉收于《文資˙知築:臺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2008總統府文化臺灣特展專刊)》頁26-37。文建會文資總處。
- 2008〈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制歷程〉《律師雜誌》346:1-15。
- 2008〈全球視野與在地耕耘〉《文化印記》頁101-103(國家文化總會)
- 2009〈聚落生活環境的保存:以澎湖望安中社為例〉《台灣歷史文化場域的心體驗》頁23-30。臺中:文建會文資總處。
- 2009〈臺灣的荷西城堡漫談〉收于國立中央無書館臺灣分館編《臺灣學》頁441-479。
- 2009〈飛驒古川的觀察與感想〉《日本區域性文化資產》頁15-19。文建會文資總處。
- 2009〈高山市的觀察與感想〉《日本區域性文化資產》頁20-22。文建會文資總處。
得獎紀錄:
- 1985 國科會乙種研究獎助《先秦時期中國居住建築》。臺北:六合出版社
- 1988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從聚落的歷史發展反省現行的都市計畫——以臺中西屯為例〉。
- 1988 金鼎獎 《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 1989-1993 英國政府及愛丁堡大學全額獎學金
- 1994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澎湖村莊的空間組織》
- 1995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漢民族空間模型之建立概說〉。
- 1997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澎湖社里的領域〉。
- 1999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史料中所見的臺灣平埔族建築〉。
- 2000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臺灣的荷西殖民建築〉。
- 2003 優良參考書《2002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國家圖書館)
- 2005 優良政府出版品《2004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行政院新聞局)
- 2005 優良政府出版品《桃園縣大溪歷史建築導覽摺頁》(行政院新聞局)
- 2006 優良參考書《2004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國家圖書館)
- 2007 優良參考書《2005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國家圖書館)
- 2008 優良參考書《2006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國家圖書館)
指導論文:
- 黃頌恩 1987 《台灣傳統建築木構架之構成研究》(與徐裕健共同指導)(中原建研所)
- 梁宇元 1988 《清末北埔聚落構成之研究:一個客家居住型態之探討》(與徐明福共同指導)(成大建研所)
- 李允斐 1989 《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與石萬壽共同指導)(中原建研所)
- 王志鴻 1989 《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陸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變遷研究》(與王世慶共同指導)(中原建研所)
- 鄭秀玲 1989 《日據時期新莊街區實質環境之研究》(與尹章義共同指導)(東海建研所)
- 邱永章 1989 《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建研所)
- 劉興朋 1994 《中壢 "彭城堂" 一個生活空間演化之研究》(與楊裕富共同指導)(中原建研所)
- 林晉德 1995 《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中原建研所)
- 趙崇欽 1995 《空間位序在澎湖社會之運用》(中原建研所)
- 劉敏耀 1995 《「地理」對澎湖聚落空間的影響》(中原建研所)
- 蘇益田 1995 《生態條件對澎湖傳統聚落型態之影響》(中原建研所)
- 曾光棣 1996 《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中原建研所)
- 林營宏 1996 《由澎湖四櫸頭內之儀式行為探討住屋領域之界定》(中原建研所)
- 田允茂 1997 《澎湖舊奎璧澳聚落的領域層次》(中原建研所)
- 周介一 1997 《澎湖農漁業活動及空間使用》(中原建研所)
- 陳怡安 1997 《澎湖傳統民宅營建之社會生活面考察》(中原建研所)
- 蔣瓊徽 1997 《澎湖聚落民間信仰空間防禦體系之探討》(中原建研所)
- 蔡智仁 1998 《澎湖社里領域之再省思:以望安島及將軍澳兩島七社里為比較》(中原建研所)
- 楊博淵 1998 《水垵的建築》(中原建研所)
- 吳建興 1998 《澎湖舊網垵社聚落的領域層次》(中原建研所)
- 林莉莉 1999 《淡水廳築城計畫及實務的相關研究:以《淡水廳築城案卷》為中心》(中原建研所)
- 林文隆 1999 《望安島與將軍澳住屋類型之研究》(中原室設所)
- 詹瑞峰 1999 《從後頭厝到阮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中原室設所)
- 張瓊方 1999 《臺灣傳統漢式厝(屋)空間名稱之研究》(中原建研所)
- 張惇惠 1999 《史籍中禮制等級與住屋規制之研究》(中原建研所)
- 張朝博 1999 《1945年以前大溪舊街區聚落空間構成與發展》(中原建研所)
- 鄭昭民 1999 《西溪村打石師傅群之研究》(中原建研所)
- 楊秋煜 1999 《大溪「店」之空間構成研究》(中原建研所)
- 陳美玲 1999 《鹿港郭春江(柳司)民宅彩繪研究》(中原室設所)
- 楊一志 2000 《從大員市鎮到臺灣街仔:安平舊街區的空間變遷》(中原建研所)
- 許正璟 2000 《望安生活文化博物館設計》(與李灼明共同指導)(中原建研所)
- 謝依璇 2000 《黃氏宗族在深坑地區的墾拓歷程及其古厝之研究》(中原建研所)
- 黃琡玲 2001 《臺灣清代城內官制建築研究》﹝中原建研所﹞
- 孫家昌 2001 《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台南地區為主》﹝中原建研所﹞
- 鄭春鐘 2001 《彰化永靖剪粘司傅群之研究》 ﹝中原建研所﹞
- 曾惠裏 2002 《臺灣的傳統園林的發展歷程與空間特性》﹝中原建研所﹞
- 粘振裕 2002 《台閩地區古蹟指定與解除機制之研究:以北斗奠安宮為例》﹝與薛琴共同指導﹞﹝中原建研所﹞
- 楊 勝 2002 《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中原建研所﹞
- 趙文傑 2002 《臺灣傳統匠師參與古蹟修復之研究》﹝與薛琴共同指導﹞﹝中原建研所﹞
- 潘玉芳 2003 《台北市古蹟保存政策之研究》﹝與胡寶林共同指導﹞﹝中原室設所﹞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
蔡雅蕙,2000《鹿港郭新林民宅彩繪研究》
陳彥仲,2001《宜蘭頭城老街之歷史研究:從交通運輸的角度》
吳梅瑛,2001《大稻埕陳‧郭家族及其技藝之研究》
莊耀棋,2001《在臺惠安峰前村蔣氏打石匠師群之研究》
蔡雅蕙,2001《鹿港郭新林民宅彩繪研究》
張淑卿,2001《剪黏司傅何金龍研究-在台期間之事蹟及作品》
黃佳慧,2004《許連成門神彩繪研究》
劉敬明,2004《大木司傅葉金萬、徐清及其派下之研究》
劉玲慧,2004《嘉義新港剪粘業的發展-以司傅傳承與工法為主》
許嘉勇,2004《鹿港許厝埔十二庄之聚落研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簡惠華,2004《聚落保存策略之研究:以澎湖望安中社村為例》
曾偉彰,2005《台灣日本時代「遊廓」之研究:以台南為例》
殷可馨,2005《台灣漢人竹圍形制之研究》
蔡宜均,2005《台灣日本時代百貨店之研究》
鄭長芳,2006《府城(臺南)的聯境組織與領域研究》
張譽耀,2006《從大雞籠社、聖‧薩爾瓦多到社寮島》
陳思萍,2007《臺灣日治時期近山茶工場研究》
蔡思薇,2007《日本時代台北新公園研究》
黃敏君,2007《以古文書見證鹿港空間更迭》
嚴銀英,2008《澳門歷史城區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之歷程研究》
陳穎禎,2008《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在北台灣的建築生產體系及作品研究》
陳致中,2008《1945年以前半路竹聚落空間之構成》
朱禹潔,2008《金門祠堂空間組織研究》
吳佳玲,2008《打石司傅張木成研究》
高啟斌,2008《新竹李、傅彩畫匠派研究》
童 憶,2009《西班牙殖民時期菲律賓防禦性建築「聖地牙哥堡」研究》
盧語晨,2010《日本世界遺產經驗探討:以石見銀山為例》
謝宗佑,2010《打石司傅劉英宏之研究》
李立豪,2010《上海市歷史建築保存機制之研究》
黃于恬,2010《剪花司傅陳天乞研究》
劉郡芷,2010《清代台灣方志中文化資產記載之研究》
馮家瑜,2011《側寫:林依芽傳統做土功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許舒雅,2012《區域保存之實踐─以桃園縣客家文化生活體驗園區為例》
許慈容,2012《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保存與再利用:從文化景觀的角度》
卓宇歡,2012《太平山林業鐵路平地線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
魏漢陽,2012《歷史性建築保存活化機制之探討:修復 再利用 委外經營之整合操作》
黃英峰,2012《苗族傳統木構住宅之研究~以范氏、姚氏吊腳樓為例》
張靖委,2012《恆春地區東片山客無到聚落研究》
詹傑伊,2012《打石司傅聶祥生研究》
吳慧婷,2012《原住民古物保存機制的研究》
盧巧榕,2012《臺灣清代街的形成與發展:以方志記載為中心的探討》
余彩屏,2012《臺中西屯張廖家廟的彩繪》
林家鴻,2012《三芝坪仔田文化景觀之研究》
莊翔宇,2013《西螺街市發展與新街廣福宮之建立》
林逸琇,2013《金門糊紙工藝研究》
劉韋巖,2014《清代大埔城研究》
林郁芩,2014《文化資產意義的轉變:從台江生態文化園區到台江國家公園》
劉懷仁,2014《東勢地區客家伙房空間構成之研究》
賴虹曲,2015《屏東佳冬昌隆庄聚落發展變遷》
蘇秋金,2015《八里觀音山石傳統打石業之研究》
葉 穎,2016《北部大屯山地區虎尾寮建築形式》
卓淑蕓,2016《高雄市楠梓區右昌地區舊聚落變遷之研究》
周英戀,2016《從菓園、私園到公園─士林官邸公園的前世今生》
李宇彤,2016《金門的匾額工藝》
林曼佳,2017《馬六甲的世界遺產論述研究》
指導中:
王悅蓉
李蕙娟
王立任
王雯婷
張慶華
張牡丹
洪于涵
李湘婷
林于詩
楊一晴